1.虚实变化
虚实错杂
①虚中夹实:即以正虚为主,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变化。如脾虚湿滞病变。
②实中夹虚:即以邪实为主,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。如外感热病进步过程中,因为热邪耗伤津液,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。
2.虚实真伪
①真实假虚:指病机的本质为实,但表现出虚的假象。大多是因邪气过盛,结聚体内,阻滞经络,气血不可以外达所致,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。如因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妇女崩漏下血,热结肠胃而见泻下稀水臭秽的热结旁流等。
②真不真实实: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,但表现出实的假象。大多是因正气虚弱,脏腑经络之气不足,推进无力所致,故真不真实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。如脾气虚弱,运化无力之食少脘腹胀满;气血亏损,血海空虚之女子经闭等。
3.正胜邪退
指在疾病过程中,正气渐复并趋强盛,而邪气渐趋衰减,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进步的一种病理变化。
4.邪去正虚
指在疾病过程中,正气抗御邪气,邪气退却而正气大伤的病理变化。多因邪气充盛,正气耗伤较重;或正气素虚,感邪后重伤正气;或攻邪猛烈,正气大伤所致。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,其最后的转归一般仍然是趋向好转、痊愈。
5.邪胜正衰
指在疾病过程中,邪气充盛,正气渐弱,机体抗邪无力,疾病趋于恶化、危重,甚至向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。
6.邪正相持
指在疾病过程中,机体正气不甚虚弱,而邪气亦不亢盛,则邪正双方势均力敌,相持不下,病势处于迁延状况的一种病理变化。
7.正虚邪恋
指在疾病过程中,正气大虚,余邪未尽,或邪气深伏伤正,正气无力祛除病邪,导致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变化。一般多见于疾病后期,且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,或慢性病久治不愈,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8.阳偏胜:即是阳盛,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亢盛,机能亢奋,机体反应性增强、热量过剩的病理变化。一般地说,其病机特征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变。形成阳偏胜是什么原因,多因为感受温热阳邪,或阴邪从阳化热;也可因为情志内伤,五志过极而化火;或气滞、血瘀、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。阳气病理性亢盛,多以热、动、燥为其特征,故容易见到壮热、烦渴、面红、目赤、尿黄、便干、苔黄、脉数等症。阳气亢盛,势必消灼津液和阴气。所以说阳胜则阴病。
9.阴偏胜:即是阴盛,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,机能抑制、热量耗伤过多的病理变化。一般地说,其病机特征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病变。形成阴偏胜的重要原因,多因为感受寒湿阴邪,或过食生冷,寒邪中阻等。阴气病理性过盛,多以寒、静、湿为其特征,如形寒、肢冷、蜷卧、舌淡而润、脉迟等。阴气过盛,势必损伤阳气,所以说阴胜则阳病。故在阴偏胜时,常同时伴有程度不一样的阳气不足。若阳气损伤较重,可进步为虚寒性病变。
10.阳偏衰:阳气不足,阳不制阴,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。阳气虚损,温煦、推进、开心等用途衰退,出现机能衰退或衰弱,代谢减缓,产热不足的病理变化。
11.阴偏衰:阴气不足,阴不制阳,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。阴气不足,凉润、宁静、抑制等用途衰退,出现代谢相对增快,机能虚性亢奋,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变化。
12.阴损及阳:指因为阴气亏损日久,以致阳气生化不足,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。
13.阳损及阴:指因为阳气虚损日久,以致阴气化生不足,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。
14.阴盛格阳
指阴气偏盛至极,壅闭于里,寒盛于内,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。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,因为排斥阳气于外,可在原有面色苍白、四肢逆冷、精神萎靡、畏寒蜷卧、脉微欲绝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,又出现面红、烦热、口渴、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,故称为真寒假热证。
15.阳盛格阴
指阳气偏盛至极,深伏于里,热盛于内,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。热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,但因为格阴于外,可在原有壮热、面红、气粗、烦躁、舌红、脉数大有力等热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,又现四肢厥冷、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,故称为真热假寒证。
16.亡阳
多因邪气过盛,正敌不过邪,阳气忽然脱失所致;也可因汗出过多,或吐泻太过,气随津泄,阳气外脱;或因为素体阳虚,劳伤过度,阳气消耗过多所致;亦可因慢成人两性疾病,长期很多耗散阳气所致。阳气暴脱,多见冷汗淋漓、面色苍白、四肢逆冷、精神萎靡、脉微欲绝等生命垂危的临床征象。
17.亡阴
多因为热邪炽盛,或邪热久留,很多伤耗阴气,煎灼津液,或逼迫津液很多外泄而为汗,以致阴气随之很多消耗而忽然脱失;也可因为长期很多耗损津液和阴气,日久致使亡阴者。阴气脱失,多见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、烦躁不安、心悸气喘、体倦无力、脉数疾躁动等危重征象。
18.气机失调
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,包含气滞、气逆、气陷、气闭、气脱等病理变化。
19.血运失常
血瘀:指血液的运行不畅,甚至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变化。
出血:指血液溢出血脉的病理变化。若忽然很多出血,可致气随血脱而引起全身机能衰竭。
20.气与血关系的失调
气滞血瘀:指气机阻滞,致使血液运行障碍,出现血瘀的病理变化。形成缘由有:①情志内伤,抑郁不遂,气机阻滞;②闪挫外伤,伤及气血。肝主疏泄而藏血,心主血脉而行血,肺朝百脉,主司一身之气,故肝、心、肺三脏功能失调最容易形成气滞血瘀病变。
气虚血瘀:指因气虚推进无力而致血行不畅,甚至瘀阻不通的病理变化。
气不摄血:指因气虚统摄无力,以致血逸脉外而出血的病理变化。因为脾主统血,所以气不摄血的病变,多与脾气亏虚有关。
气随血脱:指在很多出血的同时,气随血液的流失而脱失,形成气血两脱的危重病理变化。
气血两虚: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。多因久病气血耗伤;或先有失血,气随血耗;或先因气虚,血液生化障碍而日渐衰少而形成气血两虚。